「乳癌」是女性都擔心罹患的疾病,但其實現代醫療已相當進步,如大魔王般的三陰性乳癌,也有機會透過免疫療法,獲得適當的治療!來聽聽乳房外科醫師周旭桓怎麼說。
「確定是乳癌的那一天,我以為自己做好了心理準備,結果從醫生嘴裡聽到答案的那一瞬間,整個人還是像被雷劈一樣。」這段告白,來自《不夠善良的我們》中的 Rebecca,年僅四十歲罹患乳癌,切除了乳房。
Rebecca 一角的遭遇,引起大眾對於乳癌的關注。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「110年癌症登記報告」,新發生女性個案 15,448 人,相當於每天約有 42 人罹病[1]。而且罹癌年齡有年輕化趨勢,小於 40 歲以下乳癌比率約為 16.6%,為美國的兩倍[2]。
「乳癌」二字讓人心惶惶,但執業十年,看診超過千位患者的乳房外科周旭桓醫師堅定說到:「乳癌不是絕症,台灣已經有很好的醫療資源和團隊,我們能給予病友的幫助,遠遠超過大家想像的!」
20 歲罹癌,治療後仍能結婚生小孩
周醫師的診間日常,是為女性的乳房健康把關,「每當把確診消息告訴患者,她們的反應都非常不同,有人平靜接受,積極面對;有人情緒反應大,無法理解為什麼發生在自己身上,需要一段時間慢慢接受。」
許多個案可能早已摸到硬塊,或是乳房出現異常,但是不敢去就醫,「大家都怕來看醫生,就要被抓去治療,而我們在戲劇上看到的治療過程,像是化療,往往都被演得很可怕。」有病患在逃避了一段時間後,再回來時情況變得更嚴重。
但隨著近年來一些名人公開自己的罹癌經驗,大眾開始提升對乳房健康的意識。周醫師提到,女星朱芯儀在 2022 年宣布罹患乳癌,那半年的門診量突然暴增,很多病人開始願意面對自己的病情,「我後來有機會碰到朱芯儀,我就跟她說,妳真的救了許多人!」
不再是絕望的、恐懼的,周醫師希望讓大家知道,現代醫療已經相當進步,有很多成功治療到穩定控制病情的個案。「我曾經碰到一位年僅 20 多歲的病患,她當時都還沒結婚生小孩,但是經過積極的治療之後,成功康復,過了兩年她還結婚生小孩,現在每年定期回診追蹤,狀況都很穩定。」
「你可能很年輕就面對這件事,覺得很辛苦,但只要接受到適當的治療,往後還是可能回歸正常生活!」
大魔王三陰性乳癌,其實有最新免疫治療
周醫師上述提到的個案,罹患的是「三陰性乳癌」,被形容猶如乳癌中的大魔王,高復發風險、高轉移可能,以及高死亡率。
三陰性乳癌指的是兩種賀爾蒙接受體(動情激素接受體、黃體激素接受體)呈現陰性,HER2 蛋白(或基因)也沒有表現的乳癌。因患者缺乏這些荷爾蒙受體,無法採用荷爾蒙療法以及標靶治療,治療方式相當有限。
「但近期醫學研究發現,可以採用免疫療法搭配化學治療,能夠加強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效果,使腫瘤縮小,並減少乳房切除的面積。」
周醫師形容,免疫療法就像重新訓練你體內的軍隊,「讓免疫細胞重新認識到癌細胞是他的敵人,就能啟動自體的免疫機制,減少殘存的腫瘤。」
不過目前針對三陰性乳癌的免疫療法,在台灣是沒有健保補助的。偏偏治療的費用極高,乳房切除手術前要打 8 次,術後要打 9 次,總共 17 次,一次需要 10 萬,加起來就是 170 萬。
「我們很多病患,都笑稱自己是『百萬俱樂部』。」高額的醫療費用,讓許多患者無法負擔,只能選擇採用化學治療,「但如果化療在她身上沒有效果,就很難再找到其他治療方式。」
因此周醫師相當希望,三陰性乳房的免疫治療也能納入健保範圍。「像是韓國就有部分補助,幫助病患減少金錢負擔,能夠接受更多可能的治療選擇。」
疾病看似可怕,卻讓人更能思考想要的人生
乳癌比起其他癌症如大腸癌、胃癌等,多了一層特殊性,是因為社會賦予了乳房「性魅力」的象徵,女性也將乳房視為身體認同的重要一部分,「常常有病患覺得,我沒有了乳房,是否就不是女人了?」周醫師以醫學角度表示,「以生理結構而言,乳房對於人體的功能,是以餵母奶為主,它的生理性相較於子宮、卵巢,反而沒這麼重要。」
然而周醫師也明白,對女性而言,乳房或許代表的是對身體的認同或自信,「其實現在十位乳癌患者中,不到三位會需要做到全切除,大部分都是切除局部即可。即使全切除,也有乳房重建手術可以選擇,讓大家接受治療同時,也能活得美麗。」
罹癌過程雖然辛苦,但周醫師也在病人們身上,看見疾病帶來的正面意義。
「有許多病患一開始都很徬徨迷惘,無法為自己做決定,但隨著療程演進,我發現她們變得更了解自己,知道想過什麼樣的人生,態度跟眼神越來越篤定,更能積極面對療程!」
周醫師舉例,當他告訴患者:「治療可以使存活率增加 5%」病患對於這句話沒有感覺,無法理解。但當看到其他病友在治療後的新生,就有了正面想像。發現疾病未必是 100% 的絕望,反而讓人更有時間與空間,去思考真正想要的生活。
有些病友表面上看起來很堅強鎮定,但離開診間就在外頭崩潰大哭,其實病友不需要獨自面對,身邊許多親友都願意支持。「曾經有一對夫妻,老公為了陪老婆抗癌,把自己的頭髮也剃光了,就是在對她說:『這段路我會陪妳一起走。』」在這樣的挑戰裡,他們的感情變得更加堅定。
面對身體的病痛,每個人一定都有恐懼、擔憂、悲傷,但是我們已經來到了一個不同以往的醫療世代,有著更多先進的技術,與醫療人員的守護。只要定期篩檢,保持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,發現異常就即早尋求專業協助,都有機會透過治療回歸正常生活。
這段路程裡,妳不會是自己一個人,妳有曾經走過的學姊可以詢問、有親愛的家人、朋友與伴侶共同陪伴、也有專業的醫護團隊能夠依靠。妳會再次長出對自我的信心,更加清楚想要的人生,然後帶著深刻的體悟與淬鍊,活出精彩、美麗與健康的一生。